八卦作為最古老的符號體系之一,其卦名并非一成不變。從新石器時代的符號記事到漢代的文字定型,卦名經(jīng)歷了從“自然具象”到“抽象符號”的漫長演變。這一過程的核心驅動力,既是先民思維從直觀觀察向抽象概括的提升,也是哲學體系構建與社會治理復雜化對符號標準化的需求。每一次卦名的更迭,無不深刻烙印著時代的文化印記。這部演變史,本質上是一部認知模式從“觀物取象”的具象編碼邁向“立象盡意”的哲學抽象的進化史。
一、符號先于文字:無名稱時代的卦象雛形(新石器時代至夏初)
八卦的源頭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“數(shù)字卦”,此時尚無成熟文字,先民通過刻畫奇數(shù)(一、五、七、九)與偶數(shù)(二、四、六、八)的組合記錄卦象。江蘇海安縣青墩遺址出土的骨角器上,“三五三三六四”的數(shù)字組合對應后世“遁卦”;安陽殷墟卜骨的“七八七六七六”對應“未濟卦”。這些數(shù)字符號通過奇偶組合象征自然現(xiàn)象:例如,后世所稱的“乾”卦(由六個奇數(shù)爻組成)被聯(lián)想為“天”的剛健,“坤”卦(由六個偶數(shù)爻組成)則隱喻“地”的包容。
因無文字卦名,卦象解讀端賴卜者口傳心授,呈現(xiàn)出高度的“秘傳性”與“情境性”。此時的核心特征是“符號主導”,卦象與自然力量直接綁定,卦名尚未從具象觀察中抽象分離,本質上是先民對宇宙秩序的直觀編碼,處于“具象符號”萌芽期。
二、早期易書的多元命名:自然與祭祀的雙重維度(夏商時期)
隨著文字成形,開始出現(xiàn)文字卦名。夏代的《連山》與商代的《歸藏》早佚,后世輯佚本難免摻雜后人觀念,以下論述主要基于傳世文獻追述與出土簡牘殘篇的互證。
《周禮·春官》記載,夏代的《連山易》可能以“艮”(山)為首卦,卦序按“艮(山)→震(雷)→巽(風)→坎(水)”排列。其卦名如“山、水、火、風”均為自然意象的直接轉寫,既反映山岳崇拜的原始信仰,也體現(xiàn)先民對農(nóng)耕環(huán)境的依賴——此時“艮”即山岳實體,“坎”是水流本身,尚未脫離具象指代。
商代《歸藏易》則轉向祭祀哲學,王家臺秦簡殘篇顯示,其卦序可能以“坤(歸藏)→艮→兌→乾”排列:坤卦初稱“黃”,取土地之色象征萬物歸藏;乾卦直呼“天”,與商代祭天祀地的禮儀體系深度綁定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歸藏》中尚未形成“乾坤坎震”的固定卦名,而是以“天地金水火風山木”指代八卦方位,保留了更原始的物象分類邏輯。
夏商時期多元卦名的探索,在為西周《周易》的系統(tǒng)化奠定基礎的同時,也留下了命名不一的難題。這一階段的卦名演變,標志著八卦從自然觀察工具向文化符號的初步轉型:卦名仍以具象為基礎,但已融入信仰與祭祀內涵,地域與文化差異造就了命名的多元性,處于“具象命名向文化符號過渡”的關鍵階段。
三、《周易》的框架奠定與異名并存:從文字通假到地域變體(西周至漢初)
而《周易》的貢獻,正是在于嘗試解決這一“命名不一”的難題,并賦予了卦名深層的哲學意涵。
《周易》卦名多取自卦爻辭關鍵詞,如乾卦得名于九三爻辭“君子終日乾乾”,震卦源自“震來虩虩”的雷聲意象。此時,已初步建構了“卦象—卦名—卦德”三位一體的闡釋體系。卦象指向自然或人事現(xiàn)象(如天、地),卦名是符號名稱本身(如乾、坤),卦德則是名稱承載的抽象屬性(如健、順)。自此,卦名不再是物象標簽,而是連接具象與抽象的橋梁,其選擇與固化直接服務于哲學內涵的表達。這套闡釋體系的建立,是卦名徹底擺脫具象束縛、升華為哲學抽象符號的關鍵一步。
但此時用字并不統(tǒng)一:清華簡《筮法》(戰(zhàn)國中期)中,乾卦寫作“鍵”——二者古音相近(同屬元部見母),且“鍵”有“關鍵、樞機”之意,與“乾”作為天卦、首卦的核心地位及“天行健”之“健”義皆能相通,這種通假現(xiàn)象恰反映早期文本口傳或書寫時“重音義、輕字形”的特點;坤卦作“川”,既以川流喻大地的順承之性,也暗合早期“坤”字的書寫形態(tài)或觀念關聯(lián);離卦作“羅”,則呼應楚地漁獵文化的“網(wǎng)羅”意象。馬王堆帛書(漢初)延續(xù)這一傳統(tǒng),乾為“鍵”、兌為“奪”,均屬同音通假或地域化詮釋。這種“同卦異名”現(xiàn)象廣泛存在,如震卦在輯本《歸藏》中作“釐”,在清華簡中作“來”,既因文字通假,也與卦爻辭核心詞的選擇差異有關。
至此,卦名雖未完全統(tǒng)一,但其內涵已從純然物象開始向屬性、功能義過渡——“乾”不再僅指“天”,蘊含“剛健”屬性;“坤”超越“地”的實體,引申出“順承”之意,抽象化進程邁出關鍵一步。
四、漢代定型:儒家哲學與文字統(tǒng)一的雙重推動(漢中期以后)
戰(zhàn)國至漢初的“異名并存”狀態(tài),終究與大一統(tǒng)帝國追求思想與文化統(tǒng)一的趨勢相悖。于是,在儒家哲學崛起與政治權力介入的雙重作用下,卦名的最終定型被提上了歷史日程。這一過程的核心推力,源于《易傳》(“十翼”)體系的完備與官方經(jīng)典校訂的強制力:前者為卦名賦予穩(wěn)定的哲學內涵,后者則從形式上完成統(tǒng)一,體現(xiàn)思想整合與政治權力的共同作用。
漢初帛書與秦簡中仍見“鍵”“川”等寫法,但漢成帝至漢章帝年間,“乾”“坤”逐漸取代“鍵”“川”。這一變化并非偶然:儒家需以抽象概念建構天人哲學,“乾”“坤”作為被《易傳》選定并賦予專屬哲學內涵的文字(二者本義分別為“上出”“大地”),適合承載“乾以君之,坤以藏之”的倫理內涵;“鍵”“川”的具象意味過重,難以滿足理論升華的需求。東漢延光二年的啟母闕刻石首次明確出現(xiàn)“乾”“坤”二字,熹平石經(jīng)雖仍用“川”字,但已被視為“坤”的古體,標志著官方標準的確立。
其他六卦同步定型:楚簡中“羅”(離)、“算”(巽)、“根”(艮)等異名,在《易傳·說卦》“乾,健也;坤,順也;離,麗也;巽,入也”的界定中,被統(tǒng)一為“離、巽、艮”,并通過卦德闡釋強化了卦名與哲學內涵的綁定。至此,八卦徹底脫離具象束縛,成為純粹的抽象哲學符號。
然而,符號的定型并非歷史的終點。魏晉以降,在卦名文字形態(tài)固化的同時,圍繞其象征意義的“二次演進”悄然開啟,重心從“符號本身”轉向了“意義詮釋”。
五、符號固化與意義延伸(魏晉至今)
漢代完成“具象→抽象”的符號定型后,卦名的文字形態(tài)再未變動,但其承載的抽象內涵——即“卦德”與哲學意涵——卻在歷代詮釋中持續(xù)深化。宋代朱熹以“乾健坤順、坎險離明”概括卦名內涵,將其與倫理道德深度綁定;清代考據(jù)學通過文字訓詁,還原“離”本為“麗”(附著)、“兌”本為“悅”(喜悅)的原始義項,進一步厘清了卦名與卦德的關聯(lián)。
在跨文化傳播中,“乾、坤”等卦名被音譯為朝鮮語“?、?”、日語“ケン、コン”,成為東亞文化圈共享的符號密碼。這一階段,卦名已成為穩(wěn)定的文化基因,其演變重點從“卦名本身”轉向“意義詮釋”,持續(xù)為不同時代的思想體系提供符號支撐。
結語:立象盡意:文明思維的符號結晶
卦名演變史,是一部從具象到抽象、從多元到統(tǒng)一的認知進化史。從新石器時代的數(shù)字符號(純粹具象),到夏商的自然祭祀命名(具象向文化符號過渡),再到周代的文字雛形(內涵抽象化起步)、漢代的哲學定型(抽象符號體系確立),每一次卦名更迭都對應著文化視野的拓展——從“山是山、水是水”的直觀觀察,到“乾為健、坤為順”的哲學升華。
這一演變過程,正是“觀物取象、立象盡意”核心文化基因在符號命名領域的生動實踐。更深層地看,卦名從多元到統(tǒng)一的定型,固然是文字規(guī)范的結果,但其深層動力,正源于中華文明“大道至簡”“殊途同歸”之整合性思維。這種思維模式,使一套高度抽象的符號系統(tǒng)得以承載極其豐富的哲學意蘊,并穿越時空,為文明提供穩(wěn)定的意義框架。理解八卦名稱演變的歷史,有助于解碼潛藏于文化密碼本深處的思維邏輯與智慧編碼。(文/黨雙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