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,車間收到一臺“趴窩”的掘錨一體機。外部報價280萬元,還得等20天。車間副經(jīng)理老楊看完報價,什么也沒說,只是把紙揉成團扔在一旁,然后帶著幾名工人扎進車間。他們只用了三個小時,就把賬算明白:自己能修、成本45萬元、13天后就能投入使用。結(jié)果一進一出,節(jié)省了155萬元。同樣是壞了設備,有人走流程報修,有人靠判斷決策。后者更能體現(xiàn)管理水平的差距。
第一筆賬:早一步,省得多
很多地方,設備壞了再修,是常態(tài)。但檸條塔反其道而行,關鍵設備一律建“健康碼”,掃碼就能查運行狀態(tài)。有一次系統(tǒng)預警油溫異常,技術員提前更換軸承,避免了整線停產(chǎn),省下120萬元。
不是等出了問題才補救,而是提前把問題掐滅。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降本。節(jié)省的,從來不是沒花的錢,而是未發(fā)生的損失。
第二筆賬:能修就別換
一根裂開的立柱,原本按流程要報廢。老王用自研的“金屬再生術”修好繼續(xù)用,一年下來省了1200萬元。流程也能優(yōu)化。三小時的換件操作被他壓縮到40分鐘,效率提升,產(chǎn)線收益更高。
他們不靠高投入,不追新設備,而是靠判斷:這東西,值不值得修?技術的核心不是工具,而是判斷。
第三筆賬:一顆螺絲,也是一筆賬
車間墻上有塊“維修收益看板”,每天更新維修完成額和節(jié)約成本。
2025年上半年,公司完成產(chǎn)值5511萬元,節(jié)約成本4056萬元,全年目標完成過半。維修不是支出,而是經(jīng)營的一部分。不是等著修,而是算著修。只要賬算清,維修也能成為利潤來源。
在檸條塔,每一次維修,都是一次判斷;每一個螺絲,都擰出了效益。他們沒上大系統(tǒng),沒花大預算,卻用小動作撐起了經(jīng)營邏輯:能修不換,能省不拖,能早不晚。他們靠的不是預算追加,也不是技術堆疊,而是三筆賬,把“支出”修成了“產(chǎn)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