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部決策網訊(齊春梅)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,近年來,延長縣委、縣政府搶抓機遇,積極推進延長縣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,奮力書寫綠水青山新答卷。9月13日上午,“沿著黃河遇見海·潮起三秦看新程”網絡主題活動媒體采訪團走進延長縣國家儲備林基地,了解當地在黃河流域生態(tài)保護和開發(fā)利用情況。
延長國家儲備林基地共涉及3鎮(zhèn)22個行政村95個自然村,建設總規(guī)模5.28萬畝,其中人工集約林栽培5.08萬畝、林下山地苗圃建設2000畝,栽的苗木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。延長縣國家儲備林基地碳匯開發(fā)科科長常雷雷介紹,延長縣2020年10月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項目,截至今年5月底,人工集約林栽培和林下山地苗圃建設已全部完成,提前2年完成5年建設任務。
延長縣國家儲備林基地碳匯開發(fā)科科長常雷介紹說“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,針對陜北地區(qū)土壤貧瘠、氣候干旱的特征,延長國家儲備林基地采取良種壯苗、容器缽造林、適地適樹,保水劑生根粉應用、挖大坑表土回填等技術。并采用針闊混交營林技術。應用保水劑生根粉等十項技術抗旱造林。我們主要種植油松、側柏、樟子松、小葉楊、杜梨五個樹種,栽的苗木成活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。截至2023年5月,一期建設任務已全部完成,提前2年完成5年建設任務。”
目前,該項目已完成人工集約栽培林3.13萬畝,占總任務的61.6%,累計完成投資2.8億元。預計到2030年,新增森林面積5.08萬畝,增加活立木蓄積量25.06萬立方米,儲存碳匯量12.53萬噸,碳匯收益1253萬元;預計到2060年,增加活立木蓄積量55.54萬立方,儲存碳匯量27.77萬噸,碳匯收益2777萬元。
據了解到,延長縣國家儲備林基地在建設模式推行“統一規(guī)劃、分區(qū)治理、兩季栽植、三季整地、四級管護”的模式,根據全縣自然立地條件,劃分為黃河沿岸生態(tài)修復區(qū)、北部殘塬水土流失治理區(qū)、延河兩岸提質增效區(qū),實行春秋兩季栽植,春夏秋三季整地、常年巡林管護,確保建設成效。
在助農增收機制方面。延長縣國家儲備林基地推行土地經營權有償流轉,流轉費30元/畝/年,總流轉資金4573.8萬元,項目區(qū)內戶均收益1萬元。同時,項目優(yōu)先雇用當地勞動力參與工程建設,累計雇用2300人,勞務收入3098萬元,人均1.35萬元;推行“林長+護林員”機制,在當地脫貧人口中聘用生態(tài)護林員56人,530元/月/人,累計發(fā)放35.6萬元;項目區(qū)內農戶人均創(chuàng)收0.77萬元。
下一步,延長縣國家儲備林基地將加快推進“雙儲林場”國家儲備林高質量發(fā)展政策機遇,積極探索“縣政府+國有企業(yè)+國有銀行+國有林場”國家儲備林建設模式,大力開展多種森林經營,持續(xù)推進國家儲備林基地項目建設,實現“為國儲材、固碳增匯、興林富民”的生態(tài)建設目標,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(tài)保護和高質量發(fā)展提供“延長樣本”。